企业在容灾过程中,为什么会有跨平台容灾的需求?市场中是否有合适的跨平台容灾工具?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,一起看看HyperBDR云容灾工具如何成为数据流转的桥梁。
“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”,企业通常会为了降低灾难发生时,数据无法恢复的概率,选择跨平台备份和容灾。类似于异地容灾,跨平台容灾可以在生产中心A云出现问题后,在灾备中心B云恢复业务。
企业会有成本、混合云架构等方面的考虑。不同企业选择云资源的策略肯定是不一样的:有的企业优先考虑的是云资源的性价比;有的企业则会根据业务需求,选择更适合自己业务的云,本地+云或者多云组合。
另外也有政策方面的考虑。例如,近期结合有关“国资云”相关的政策导向,可以预见会有很多已经上云的政企,陆续将一些关键业务切换容灾上“国资云”,这就非常考验容灾工具的跨平台能力。
国外公有云市场格局相对简单,主要是AWS、Azure、Google Cloud等。和国外相比,国内云计算市场虽起步较晚,但保持了多样化发展态势,除了阿里云、腾讯云、华为云,还有包括传统电信运营商等众多云计算生态。2021年,中国云计算市场又有了新的变量:“国资云”的加入,国内云市场处于一种“百家争鸣”的阶段。
企业的业务系统,从以前的传统IT架构:物理的计算、存储、网络设施,到现在云计算时代的混合云架构,一直在升级变化。甚至同一个云的云基础版本也在迭代升级。正是因为这样复杂的市场环境,使跨平台容灾恢复变得难以实现。
在国内多样化的云市场环境下,跨平台容灾一直是较复杂的问题。传统容灾方案侧重选择相同架构的容灾资源,而几大云商侧重于传统到云的容灾方案,有能力提供跨多平台解决方案的厂商屈指可数,而其中解决容灾上云问题的更是寥寥无几,这里提到的跨平台场景包括从传统架构到云,虚拟化到云,云到云等。
万博智云在数年跨云数据流转的实践中,发现了客户的痛点和跨多平台云容灾需求,自研业务级云原生容灾工具HyperBDR,填补了跨平台云容灾工具的市场空缺。
HyperBDR云原生容灾工具,一方面通过多年积累的云资源编排能力、智能适配驱动能力等,将跨平台容灾工作高度自动化;另外一方面,也充分利用云计算弹性伸缩、分布式等特点,将容灾服务简化和普惠化。
智能驱动适配,主要解决跨异构平台容灾场景中普遍存在的驱动转换等问题,传统容灾对存储有极大的依赖性,万博抽象了存储适配能力,并自动适配给目标端,让业务可以在恢复之前完成驱动适配。
云资源编排模块,对接目标云平台的计算、存储、网络等多API接口能力,可以直接调用API接口来满足云容灾资源的容灾演练/接管,也无需人为介入进行云侧资源的创建,减少人力投入和提高容灾恢复效率。HyperBDR深度对接20+云40+版本,平均每朵云对接了50个以上的接口。
除了跨多平台容灾,HyperBDR也支持自由全量增量复制,支持任意次数云上容灾演练,充分展现了HyperBDR云容灾对云的高度亲和力和云上容灾可快速构建的的优势。
打破异构平台的壁垒,让跨平台容灾更简单,是HyperBDR云原生容灾工具的终极目标。